公司邮箱 友情链接

信息动态

COMPANY NEWS

公司动态 金融资讯 政策法规
金融资讯 Financial Dynamic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2012-07-10

    7月6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召开,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进行全面部署。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科技创新”命名并如此高规格、大范围召开大会,还是首次。
    早在2006年,我国颁布并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并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推进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蓝图已经绘制,改革目标已经明确。在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的今天,如何全面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这就是本次大会聚焦的命题。
    “全面落实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需要构建更富效益和活力的科技体制。”科技部部长万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次科技体制改革将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
    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增强院所和高校创新服务能力,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改革和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建设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优化政策环境…… “十二五”期间,一系列围绕科技体制改革的举措即将出台!
    中国转型发展与国际产业变革处在同一交汇点
    在万钢看来,进行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一方面是破解我国转型发展深层次矛盾、科技体制机制存在问题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应对世界新科技革命、抢占产业制高点的战略契机。
    万钢说,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的改革和发展。十六大以来,我国颁布和实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科技对社会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显著,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打了一场硬仗。“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中长期规划的实施,科技体制机制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到现在仍是恢复艰难,甚至有蔓延扩散的迹象,这暴露了国际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万钢说,近几年绿色、智能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各国不约而同把走出危机、恢复发展聚焦到科技创新上来,对本国科技和产业发展重新部署,并开始了新一轮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
    “国际金融危机加快了调整和转型的步伐,以新技术突破为基础的产业变革蓄势待发;而我国也在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步伐。”在万钢看来,“国际产业变革与中国转型发展正好处在同一交汇点。这是难得的机遇。”但他也坦承:“我国发展一直面临着发达国家经济和科技蓄势占优的压力和新兴经济体追赶比拼的态势。科技人员更应该有紧迫感、责任感。机遇稍纵即逝,抓住机遇就会赢得发展的先机,抓不住机遇则只剩下严峻的挑战。”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和兴起。全球范围内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速度明显加快,产业变革呈加速态势,国际创新要素流动空前活跃、重组不断加快,全球化、网络化的新型研发组织模式纷纷涌现。我国能否承接全球的创新资源?国内科技资源迅速扩张的同时,科技管理如何更科学?这些都亟待通过改革体制机制来调整,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科技体制改革到了全面深入推进的时候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脚步一直从未停歇。从上世纪80年代“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改革拨款制度,培育技术市场,到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和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再到党的十六大以来,制定和实施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提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自主创新已经变成举国共识。历次改革实践和理念,都贯穿了一条清晰的脉络,那就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如果说以前的改革着眼于解放生产力,新时期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发展生产力。
    “2006年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是一个发展规划,改革只提了方向。现在我们要做的是顺势推动、进一步全面落实规划纲要。”万钢说。
    “新形势下我国科技体制机制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等,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万钢分析我国科技体制存在的问题还有:原始创新不足,关键技术的自给力低,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并未真正确立,产学研用结合不够紧密,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还要提高;科技管理不能完全符合新形势下创新的规律,科技资源配置过度行政化,科技项目及经费管理不尽合理,条块分割造成的分散、重复、封闭和低效;
    缺乏高层次创新人才、领军人才,特别是对青年人才培养重视不够,创新团队建设有待加强,人才评价体系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科研评价和科技奖励导向不够合理,科研诚信和创新文化建设薄弱;支持中小企业创新的政策尚未落实,创新环境需要优化等。
    “大家反映科技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这是客观自然的过程,也对我们的科技管理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万钢说,科技工作、创新活动被赋予了更多内容和内涵,我们的工作不仅是科研活动的管理,而是延伸到向创新链的管理,科技管理者要更多地考虑怎样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关注科研成果转化,如何评价人才等。
    “本次改革就是要破除制约创新的各种因素,充分发挥好科技在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使科技创新更加符合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万钢说,本次改革坚持“创新驱动、服务发展,企业主体、协同创新,政府支持、市场导向,统筹协调、遵循规律,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改革提出了面向2020年的总体目标,那就是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关键领域实现原创性重大突破,战略性高技术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若干领域进入世界前列,科技支撑引领能力大幅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同时,还从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增强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服务能力,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改革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建设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优化政策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的阶段目标。改革还提出了一些量化指标,如强调2015年前实现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GDP2.2%的目标和相关措施,提出大中型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要从目前的0.93%提高到1.5%,充分发挥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骨干作用等。
    抓住“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牛鼻子
    对于“此次深化改革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最迫切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的问题,万钢回答说:“此次改革的核心是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关键是要将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能否真正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
    早在2006年,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就已经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但现在对这个问题仍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创新还是应该以科研院所为主。万钢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比较弱,担心企业承担不起这个重任;另一方面是对技术创新的基本规律还没有认识透,还没有把握准当前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变革的趋势。
    “企业技术创新是出自于自身发展的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最贴近市场需求,最了解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只有顺应了市场的变化,才能做强做大。”曾在德国奥迪公司工作过的万钢对此深有体会。据他观察,特别是经历金融危机之后,企业从市场竞争中感受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体会到创新带来的效益。
    “目前,我们日益认识到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科研资金的配置也发生重大变化。如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企业承担的项目和资金远远超过院所承担的项目,科技支撑计划90%的课题也是由企业牵头。”万钢说。
    但不能否认的是,自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我国创新能力整体提升,但企业创新能力增速相对缓慢。2011国家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在企业创新方面,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自主率仍然不高。从2005年到2010年,中国在企业创新方面取得的进步较小。
    本次改革就是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明确提出要吸纳企业参与国家科技项目的决策,产业目标明确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
    “强调企业的作用,并不是说科研院所和高校在创新中不重要。高校和科研院所积累了大量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还需要企业作为载体。同时要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中的作用,给予稳定支持,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钻研科学问题。”万钢特别指出,本次改革在加强企业主体地位,同时提出提高科研院所和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需要采取更加灵活的创新机制,推动科研院所技术成果向市场的转化,如支持院所和高校的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形成与产业链紧密结合的创新链。”
    万钢表示,下一步将加大力度,深入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的自在规律,转变投入方式,如实行后补助,科研资金与金融、资本市场结合,加大对中小企业、微型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按照他们的需求配置资源。
    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会大大加快
    据了解,本次改革一大亮点就是提出加强统筹部署和协同创新,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万钢介绍,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和科技中介服务5个体系。本次改革就是要加强创新各主体和各环节的协同,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完善区域创新发展机制,加强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改革措施包括建立全国创新调查制度,建立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开放科研设施的合理运行机制和统一的科技报告制度等。
    万钢大致介绍了本次改革的其他重点。
    在科技管理体制方面,促进科技管理科学化和资源高效利用。加强科技宏观统筹,推进科技项目管理改革,完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深化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
    在完善人才评价方面,改变过去评价与奖励、经费、论文简单挂钩的做法,根据不同类型科技活动特点,制定评价标准和方法。如基础研究以同行评价为主,特别要加强国际同行评价,着重评价成果的科学价值;应用研究由用户和专家等相关第三方评价,着重评价目标完成情况、成果转化情况以及技术成果的突破性和带动性;产业化开发由市场和用户评价,着重评价对产业发展的实质贡献。特别注重青年科技人才特别是35年岁以下青年的培养使用。
    在营造环境方面,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包括三类:一是在中长期规划已经制定的措施,需要在落实中完善;二是正在试点、需要总结完善和推广的政策;三是根据形势提出的新政策新措施,特别是涉及企业创新能力、协同创新、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科技项目经费管理、人才培养和科研诚信建设等方面的措施。
    万钢说,确保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顺利实现,就要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提升传统产业,发挥好科技在农业发展和民生改善中的作用;要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增强国家发展后劲;要推动人才队伍建设、科技体制改革、政策环境营造,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保障;要扩大科技开放合作,以全球视野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作为科技部负责人,您对深化改革是否有足够的准备和信心?”
    “我无时无刻不在考虑这个问题。”万钢说,科技部领导班子也深入讨论了本次改革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有的是通过创新实践和各部门协调,可以解决;有的是难以解决的深层次问题,需要通过掌握创新规律,根据形势发展作出判断,在深入实践中不断探索。
    万钢透露,讨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意见就是一个集思广益、充分调研和征集意见的过程。21个部门、单位和地方参与了科技体制改革的调研及文件起草。
    “科技部和广大科技界同志,通过改革文件的起草和制定,已经形成共识,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不一定会一帆风顺,但我坚信,改革的步伐会大大加快,终会成功!”万钢说。(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