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万亿煤化工投资“押宝”政策变调
2012-07-11
高端技术难突破 传统工艺过剩加剧
国家能源局有关人士日前公开表示,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政策将于近期发布。这一关乎煤化工产业走向的政策到底会如何定调,业内人士预期可能会比目前有所放松,至少是在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会结构性放松。
实际上,大量的煤化工项目正等待上马,企业人士呼吁政策放松由来已久。可是,由于技术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的企业为规避风险,宁可放弃走高端路线,在产能严重过剩的领域中厮杀。
分析人士认为,当前大规模上马煤化工项目的条件依然不具备,除了技术突破,还有自然环境、水资源、公众接受等多方面约束。企业应当静下心来提升内功,不要把20年内做的事情压缩到5年以内。
政策预期变调
在日前举行的一个行业会议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谢克昌院士在发言中称,建议对新型煤化工的规模做一定的上调,现有规划的数量比较小。
据介绍,这一建议将体现在不久以后将要发布的《中国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研究中》。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政府有关部门对煤化工项目的审批比较谨慎,这一建议一旦落实,将意味着煤化工产业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煤化工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胡迁林表示,由于政策态度比较谨慎,很多煤化工项目迟迟得不到批复。企业的热情之所以那么大,就是因为有利可图。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扶持,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时期。
在此之前,由于各地纷纷上马煤化工项目,专家也指出行业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政府主管部门的态度变得趋于谨慎。
2011年3月23日,发改委下发《关于规范煤化工产业有序发展的通知》。文件指出,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严格遵守国家对建设项目的相关管理规定和审批程序,进一步加强煤化工项目审批管理,不得下放审批权限,严禁化整为零,违规审批。在新的核准目录出台之前,禁止建设以下项目:年产50万吨及以下煤经甲醇制烯烃项目,年产100万吨及以下煤制甲醇项目,年产100万吨及以下煤制二甲醚项目,年产100万吨及以下煤制油项目,年产20亿立方米及以下煤制天然气项目,年产20万吨及以下煤制乙二醇项目。
文件还指出,由于一些地区片面强调煤炭转化比例,部分项目重复引进未经验证的技术,致使建成后不能正常生产,巨额资金投入不能发挥效益;有的项目盲目上马,产品缺乏竞争力,市场开发滞后,目前全国甲醇装置开工率只有50%左右,二甲醚装置也大量闲置,相当一部分企业面临破产倒闭;还有的项目不核算煤炭资源完全成本,不落实节能减排责任,不分析煤炭的全过程转化效率,只强调加工工序的效率和效益;还有的企业以发展煤化工为名,行圈占煤炭资源之实,项目盲目布局,造成大量重复建设。
当然,最终的政策走向依然存在变数。国家能源局有关人士透露,《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以及《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政策》已通过国家发改委主任办公会,拟于近期发布实施。各地上报的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建设的大型煤化工项目超过100个,经初步测算,总投资超2万亿元。但“十二五”时期仍不具备大规模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客观条件,迫切需要技术创新,继续开展更高水平的示范,来整体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
产能过剩之忧
数据显示,作为全球最大的煤化工产品生产国,2011年,中国合成氨产量5068.7万吨,比上年增长6%;甲醇产量2226.9万吨,增幅达36.3%;各地规划中的煤制油项目总规模已超过4000万吨/年;拟建和在建的MTO项目多达18个,累计能力达2800万吨/年。
谢克昌认为,企业的投资热情空前高涨,企业规划呈现盲目性,造成地区之间存在产业雷同、重复建设的状况。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勇武表示,煤化工产业在发展中出现了一哄而上、重复建设的情况,行业发展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和风险。
实际上,在对煤化工产业的诟病中,投资过热、产能过剩无疑是被提及最多的情况。分析人士认为,煤化工产品种类很多,不同产品面临的供需情况并不一样,应当区别对待。总体而言,传统煤化工产能过剩严重,而新型煤化工依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海通证券研究报告显示,按照下游产品及其在国内的发展程度可以将煤化工分为传统煤化工和新型煤化工,传统煤化工主要是指“煤-电石-PVC”、“煤-焦炭”、“煤-合成氨-尿素”三条产业路线,为钢铁、农业等行业提供原材料,目前我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传统煤化工生产国。新型煤化工主要包括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油和煤制醇醚,其中大部分产品在国内属于战略性产品或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其发展受到国家政策所支持。新型煤化工基本上以低端的褐煤为原材料,有利于提升煤炭的经济价值。
尽管业内对于传统煤化工产能过剩的状况有着清醒认识,但是在众多新增项目中,依然存在不少传统煤化工项目。海通证券分析师表示,新型煤化工面临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核心技术有待进一步突破以及物耗、水耗等较高。中国化工网分析师张明表示,有的企业原本打算上马煤制烯烃项目,可是看到技术风险比较大,又转投尿素,毕竟后者比拼的是成本,只要有足够的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就能够赚钱。
数据显示,虽然近年来也淘汰了一些落后产能,但国内氮肥行业产能过剩的压力还在不断增长。2012年国内将有18个新建合成氨和尿素项目投产,合计合成氨产能564万吨,尿素产能873万吨。从全球看,2012年尿素市场从供应较紧逐渐趋于基本平衡,2015年-2016年会有超过总供应量8%-10%的过剩,而2011年-2016年将有60个新尿素装置开工,其中18个在中国。
技术突破之困
对于投资者而言,技术水平更高的新型煤化工项目无疑更有吸引力。然而,在泡泡吹大之后,一旦发现项目的技术水平仍未过关,无疑将面临巨大的投资风险。作为项目的实际运营者,煤化工企业面临的风险无疑更大。
煤制乙二醇是众多券商分析师一致推荐的品种,来自中金公司的研究报告显示,国内乙二醇的需求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2012年乙二醇消费量将突破1000万吨。2013年前全球乙二醇产能年复合增速仅为3.2%,处于相对低位水平,且其中一半以上的新增产能来自中国的煤制乙二醇项目。我国乙二醇外贸依存度常年处于70%以上高位。现有煤制乙二醇项目即使全部如期达产,国内市场仍会有巨大缺口。
上市公司中较早涉足煤制乙二醇领域的丹化科技,早在2008年初就受到投资者的关注。2008年8月22日公司披露的增发方案于2009年4月获批,5月成功发行,募集资金投向通辽金煤化工有限公司的20万吨乙二醇项目。2009年7月13日,丹化科技披露又一个增发方案,拟向河南煤业增发4689万股、募集资金约8亿元,用于新建第二期40万吨/年的乙二醇项目。
这么短的时间又要进行增发,似乎与一则公告有关。2009年3月19日的公告显示,3月18日中国科学院在江苏省丹阳市召开了“万吨级CO1气相催化合成草酸酯和草酸酯催化加氢合成乙二醇成套工艺技术”成果鉴定会,该成套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通过成果鉴定。专家建议进一步加快技术推广应用,尽快形成产业规模。该无形资产已注入募投项目公司通辽金煤化工有限公司。
此后,公司股价基本确立上涨趋势。当日,公司股票收盘价为62.9元(后复权),并于2010年4月12日盘中涨至历史最高点193.65元(后复权),当日收盘价187.82元(后复权)。此后,由于项目进展不尽如人意,公司股价呈现下滑态势。
中金公司2010年10月份发布的报告称,今年通辽项目投产的实际进度严重低于预期,通辽装置仍然存在技术瓶颈。2011年12月29日,丹化科技公告称,2011年12月28日凌晨3时,通辽金煤化工有限公司的首套煤制乙二醇、草酸装置发生了一起生产事故,一台亚酯反应釜搅拌轴断裂,导致反应釜爆裂,造成一套亚酯系统受损。
分析人士认为,技术水平的突破至今依然是摆在丹化科技面前的一道难题,尽管项目已经能够运行,但是生产成本还是较高。对于众多现代煤化工企业而言,这也是一个共性问题,有的即使声称盈利,也是要依靠煤炭的转移支付,技术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谢克昌认为,新型煤化工产业有助于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因此发展势头不可阻挡。我国煤化工技术进步迅速,很多技术在世界上领先,但技术仍有待完善。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下降,煤化工产业的活力自然会大大增加。
应避免盲目投资
在石油对外依存度渐趋上升的背景下,发展煤化工正显得越来越迫切。中国资源禀赋的特点是富煤、缺油、少气,煤代油或者煤替油战略路径的选择显得势所必然。看准大方向,煤化工企业的投资自然有点争先恐后、迫不及待,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排队等待审批的项目总金额超过了2万亿元。
可是,到底该做什么煤化工产品才能更好地实现盈利,依然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如果投资依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本身并不可行,除了对于工程设计公司和设备公司有益,对于投资者和公司发展均没有丝毫益处,甚至有可能成为一大包袱。尽管煤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不可阻挡,但是发展速度却应当依据自身的实力而定,盲目发展或许很可能是死路一条。
根据专家的说法,中国的煤化工技术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企业人士则认为,煤化工产品的现实盈利情况并不好,甚至需要煤炭业务的转移支付,如果不掌握上游煤炭资源,除非做的产品是附加值比较高的煤化工产品,即使在当前煤炭价格大跌的情况下去搞煤化工,也依然无异于自寻死路。一个事实是,当前我国的煤化工产业仍集中于初级化工品,成本竞争尤为关键。
显然,要进一步降低成本,必须继续提升技术水平,中国的煤化工产业要走一条别人从来没有走过的道路。政策层面强调要以“示范”为主,并对总量进行控制,而企业的态度则更为激进,如果项目全部通过审批,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下,最后造成的景象不堪想象。
一家煤化工企业的负责人表示,中国的很多行业存在产能过剩,煤化工行业不能重蹈覆辙。企业要充分认识到项目在技术、资金、市场、环保等方面的约束,避免投资遭遇大损失,更不能扎堆低端,把行业做烂。
对于这种观点,煤化工企业其实都能认可,然而实际操作往往却背道而驰,认为自己的项目投产以后能够赚钱,政策管得太死。在可供选择的技术路径有限的情况下,投资过热的情况必然出现。
即使在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的领域,投资热的情况依然存在。丹化科技的煤制乙二醇故事至今已经讲了五年,至今仍未能交出一份令投资者满意的答卷,而股价的暴涨暴跌让后期跟进的投资者体会到诸多无奈。
当前,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进入到由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变的战略转型期,煤化工产业的前景无疑是光明的,可是这一天的到来依然需要等待,期间需要有煤化工企业的不断探索和投入。
当然,在适合大规模推广的煤化工技术出现之前,我们也不必对石油对外依存度的上升感到过于悲观,毕竟为了应对这一压力,多种战略在齐头并进,如页岩气、光伏等替代能源的开发、新能源汽车的研制等都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只要其中一种技术得到突破,我国的能源格局都将发生重大改变。
甲醇产能严重过剩仍加码投资 下游亟待拓展
近年来,虽然甲醇行业产能过剩形势严峻,但国内甲醇装置投资热度依然不减。生意社数据显示,2010年行业新增产能640万吨,2011年新增产能814万吨,2012年我国将有550万吨以上的新建甲醇装置投产。
分析人士称,新规划的大型甲醇装置多为烯烃上游配套装置,甲醇配套装置多会先期建成,若这部分甲醇流入市场便会加剧甲醇产能过剩的局面。要消化过剩产能,应加快拓展甲醇汽油、甲醇制烯烃等新兴领域。
煤制甲醇占七成
数据显示,2012年1-5月,全国甲醇累计产量为1085.7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6.6%;累计进口甲醇220.4万吨,较去年同期减少2.83%;累计出口甲醇2.46万吨。
生意社分析师王敏表示,根据测算,我国2012年甲醇累计产量将达到2600万吨,累计进口量将达到520万吨左右,表观消费量将达到3100万吨左右。我国早在2009年的产能状况就已达到这个数值。今年我国甲醇产能将超过5000万吨,产能过剩情况严峻。在众多甲醇装置中,煤制甲醇所占比例约为七成左右。
市场行情方面,生意社监测数据显示,受需求拖累,今年上半年甲醇产业链各品种价格先涨后跌。5月份之前,主要是由于伊朗禁运预期影响,市场对甲醇进口担忧加剧,前四个月甲醇涨幅达12.87%;5月份之后,随着国内经济持续放缓,下游需求持续低迷,且上游煤炭价格持续下跌,甲醇缺乏上游成本支撑,5、6月份累计跌幅达11.06%。
加快拓展新兴下游
为改变甲醇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现状,王敏认为,传统的甲醇下游如甲醛、醋酸等已不被看好,应加快拓展二甲醚、甲醇汽油、烯烃等新兴下游。二甲醚作为液化气的替代燃料,饱受争议,近年来频受严查影响,市场低迷,因此,后两个领域被寄予更大的希望。
煤制烯烃方面,神华包头的项目已经实现盈利。资料显示,2011年,该项目生产装置累计安全运行7630小时,其中甲醇装置运行达到设计负荷的95%,烯烃装置达到87%。项目主要工艺技术指标接近或优于设计值,全年累计生产聚烯烃产品50万吨,营业收入56.4亿元,实现利润近10亿元。
甲醇汽油方面,业内人士称,2011年中国的甲醇汽油使用量已经达到600多万吨,节约汽油280万吨。今年3月,中国政府为加快甲醇燃料和甲醇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确定山西省、陕西省、上海市作为甲醇汽车试点地区,通过两省一市的示范运营,积累经验,然后再扩展到其他重点省市。
王敏认为,甲醇汽油要大规模推广,仍需国家层面支持。
高比例甲醇汽油虽然已经展开试点,但需要配套甲醇汽车,推广起来尚需时日。低比例甲醇汽油虽不用改装发动机,但其合法地位却迟迟未能得到国家层面的支持,只是部分省市内部试点,且其性能方面也缺乏权威检测。(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