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贷清查暴露五大问题 银监会重申压缩类只收不贷
2012-08-23
萎靡的信贷数据给那些推陈出新的地方版“四万亿”计划浇了一盆冷水,而随着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加大,监管利剑再次指向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代表的重点领域信用风险。
8月22日,从权威渠道获悉,8月前两周,工农中建四大行新增人民币贷款约680亿元,虽然高于前两个月同期投放水平,但信贷结构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新增贷款仍然得益于个贷和票据贴现的显著贡献,而对公贷款甚至较月初有下降态势。
“地方政府投资冲动很强,商业银行也面临很大压力。”一家大型银行中层表示,银行分支机构受到地方政府的动员,但总行并未“松手”,因此尽管刺激计划从二季度谈到了三季度,5月份传言中发改委万亿新审批的项目尚未在银行贷款结构中体现出来。
而监管之剑,也试图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寻求平衡。进入2012年,有关平台贷松绑的政策时有传出,但这并不意味着,平台融资渠道彻底开闸。
22日,接近监管部门的人士透露,上月底召开的2012年第二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分析会议上,银监会主席尚福林直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仍比较突出”,表现为五大方面,首要一条便是“少数银行平台贷款不降反升,平台贷款总量控制压力较大”。
此前获得的数据显示,银监会《关于加强2012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12号文)出炉后,今年1季度末,仍然被纳入地方融资平台的数量比去年末增加549家,其平台贷款余额(不包括退出类)也较去年末的5.4万亿上升了0.7万亿。
平台贷清查暴露五大问题 银监会重申“压缩类”只收不贷
清查暴露五大问题
“重点领域信用风险仍然突出,不良贷款压力反弹很大。”一位监管人士如是坦言。
银监会数据显示,中国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余额已连续三个季度反弹,截至2季度末,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564亿元,关注类贷款余额1.46万亿元。
监管层将此归因为宏观经济增速趋缓,银行信用风险暴露所导致的不良贷款增加。如果观察2009年2季度以来银监会历次季度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无论是刘明康,还是尚福林,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风险都是被提及频率最高的几个词汇。
“各行各地在平台贷款风险监管政策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尚福林将这些问题归纳为五大类:一是少数银行平台贷款不降反升,平台贷款总量控制的压力较大。
按照12号文确定的“降旧控新”总体目标,所谓严格控制总量,一是今年各银行年度信贷计划不得新增融资平台贷款规模;二是各地区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当地政府可承受债务规模上限;三是各银行不得对信贷分类中的压缩类平台新发放贷款。
不过,在一位地方银监局人士看来,总量控制几乎形同失灵,去年下半年开始,融资平台的表外融资通道诸如信托、票据、委托贷款等已经打开,“总量约束仅仅是指贷款总量,诸如信托等表外融资并没有涵盖进来。”
第二,尚福林强调了平台贷款整改中的“合规性”问题。他指出,部分银行在未对不合格平台采取增补抵押担保、修正还款方式、补充资本金等措施进行规范整改的情况下,即违规做出退出平台管理、修订贷款合同或允许收回再贷等处置。
以应收账款回收为例,一些平台类企业发债时,出于降低融资成本的考虑,会采取一些增信方式提升债项信用等级,应收账款质押是常见的一种形式。然而,今年以来,包括长春城市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广西钦州开发投资集团、辽宁盘锦建设投资等多家城投债发行企业仍然爆出偿债保障上的漏洞。
中诚信国际内部人士表示,应收账款质押这种增级方式,在实际操作中问题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地方政府或有关单位未按应收账款质押协议的约定及时付款;二是未按照应收账款质押和监管协议的约定支付至指定的监管账户。
第三,尽管12号文早在一季度下发,但信贷分类管理政策尚未落实到位,部分银行违背自身年初的信贷分类政策,对“压缩类”平台新发放贷款。
“即便是上市银行,压缩类平台占比也达到20%-30%。”一股份行风险管理部负责人表示,不让新增确实压力很大。
此外,尚福林指出,平台贷的另两大问题分别是:部分地方政府债务信息不够透明,且存在多头融资问题,银行难以估算地方政府可承受债务规模上限,不利于有效管理平台贷款余额;投资冲动下,部分省市出现新设融资平台增多的倾向,这加大了平台贷款的风险隐患。
“新增融资平台主要为区县级,集中于土地储备和城市建设投资领域。”上述监管人士指出。
地方版“四万亿”难成行
针对上述五大问题,监管机构重申要严格执行信贷分类结果。“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压缩类"平台新放贷款、向"维持类"平台新增贷款。”
这恰是地方版“四万亿”雷声大、雨点小的真正制约所在。换句话说,GDP政绩考核之下,地方政府虽有勃然的投资冲动,但面对高达10.7万亿的地方债务以及即将到来的偿债高峰期,其融资能力和投资能力无法与2008年“四万亿”出台时同日而语。
“融资能力限制地方政府大规模投资。”据广发证券测算,2009年四万亿投资中政府财政直接投入资金相对有限,主要通过银行信贷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筹资,当年有效社会融资总量约占2008年GDP18.8%。按照现有数据估计,2012年社会融资总量比2011年净增约1万-1.5万亿,大约相当于2011年名义GDP的3.6%,显著低于2009年的刺激效应。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惜贷已经成为对抗经济周期下滑、不良贷款反弹的自然行为。而今年以来,波动巨大、增长疲软的存款更加剧了这种情绪。
数据显示,8月前两周,四大行存款(含同业存款)较月初下降约4000亿,难改其“时点”波动的规律。
在中金公司看来,四大行惜贷除了信贷有效需求不足外,连续降息后贷款收益率下滑,而存款成本高企,中长期基建项目贷款的收益率水平难以达到内部考核要求。(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