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当以实体经济为本 为全面深化改革添动力
2014-06-03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实体经济是立国之本,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实体经济之树要想长成参天之木,离不开金融之根为其输送养分;实体经济之河要想汇成怀山之水,离不开金融之源为其供给活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改革,配置资源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大幅提升,为中国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作出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视,近几年来,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的现象逐渐突出,部分地区产业空心化迹象显现,金融领域资金分布不合理矛盾仍然存在。这些都与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目标不相适应。
在距离去年7月出台“金融十条”后不到一年,国务院举行常务会议,肯定了过去一段时间“金融十条”对促进经济发展、加强薄弱环节、健全金融体制等发挥的积极作用。而在当前经济平稳运行但下行压力较大的形势下,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落实好已有政策,深化金融改革,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疏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血脉”显得尤为紧迫与重要。
要疏通“血脉”,首先要在源头上控制好“血量”。反映到货币政策上就是要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在控制好总量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输血”。具体来说,就是加大“定向降准”措施力度;扩大支持小微企业的再贷款和专项金融债规模。此外,还要通过加大呆账核销力度、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改进宏观审慎管理等,盘活贷款存量,让原本就在“管道”内的“血液”有效循环起来。
要疏通“血脉”,要让“血液”流动不那么费劲儿,也就是要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我们可以看到信托、券商、基金子公司等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通过监管套利开展一些通道业务,不仅使得企业融资需要额外付出层层通道的成本,还使得监管部门对一些资金的流向难以把握和控制,最终使其流向一些产能过剩、不符合产业升级趋势的领域。因此,规范同业、信托、理财、委托贷款等业务,清理不必要的资金“通道”、“过桥”环节,缩短融资链条很有必要。此外,取消银行不合理收费、降低小微企业担保费用等都能够让“血液”流通更加顺畅。
要疏通“血脉”,还要把握好流动的方向,即优化融资结构。实体经济也分“好”与“坏”。在当前时期,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一些已被明确列为产能过剩的行业就不应再去为其添柴加油,而应该将资金合理有效地引导向对有市场发展前景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消费、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以及绿色环保等领域。坚持有扶有控,加大对国家重点建设、企业改造、服务业等的支持。
要疏通“血脉”,更要从一些具体事项入手改进金融服务,如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和抵质押担保体系建设,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等。我国是农业大国,然而大量的农村人口和农业资产却长期远离核心资本市场。加强农村信用体系等针对“三农”的金融措施对规范农村信贷市场秩序、盘活农业资产、扩大农业资产使用效能可以有积极促进作用。
要疏通“血脉”,不能忽视潜在的风险,更要及时防控和化解风险。要强化风险监测监管,健全金融市场违约、破产处置机制,如支持银行开展不良贷款转让,扩大银行不良贷款自主核销权;强化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严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改革转型的征程已经启行,各项任务时间紧、担子重。金融改革应当走在前列,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之本,为全面深化改革输送焕发青春的血液与动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来源: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