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出现好转迹象
2014-07-01
近两年,为了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针对政策的实地落实情况,2013年10月下旬,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2012年的调研基础上,分赴广东、江苏、安徽、陕西、吉林、内蒙古、江西等沿海与中西部地区,采访调研了31家银行并发放调查问卷,得出的分析报告显示,在国家政策号召下,银行开始重视小微金融业务,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向好。其中,参与调研的银行全部成立了专门针对小微企业的业务部门,并将其作为未来战略转型的需要,创新产品及服务模式,以争取和培育更多的潜在客户。为了进一步做好小微金融,银行建议地方政府尽快建立透明、可获得的小微企业信息平台;建议监管层对小微金融业务给予差别化监管政策;同时,企业、政府、银行应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一、连续两年的调研对比发现,企业虽然反映“融资难”仍是其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但融资环境向好;本报采访调研31家国有大型银行、区域性银行及民营银行发现,银行开始全面发力小微金融。
1.企业融资仍难,但环境向好。
2013年10中旬至下旬,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分赴全国7省17市调查143家小微企业并填写调查问卷,形成的《2013小微企业生存现状调查分析报告》(以下简称“分析报告”)显示,在2013年我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的大背景下,有24.8%的受访企业认为融资难是困扰其发展的 “三座大山”之一。这一数据与2012年本报对7省18市118家小微企业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有38.2%的受访企业把“融资难”列为企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相比,2013年的融资情况有了改观。2013年分析报告显示,小微企业来自银行贷款的占比上升了4.5个百分点(2012年为31.4%),自筹资金则下降了7.2个百分点 (2012年为86.7%)。
一些小微企业主反映,因为缺乏抵押物,过去小微企业很难从银行贷到款,但这两年在政策环境的鼓励及金融机构的支持下,不少银行开始为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贷款,尤其处于“商圈链”中的企业50万元以下的贷款大部分不需要抵押和担保;一些成长性较好的科技型企业通过政府成立的“种子基金”,从银行获得了300万元—500万元的贷款。
虽然融资环境向好,但对于经营风险较大,资金需求“短、频、急”的小微企业来说,“融资难”仍是顽疾之一。多家小微企业主在受访时表示,从银行贷款依然困难。有超过六成的受访企业认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仍是“资金匮乏”,企业的发展迫切需要解决“融资难”问题。来自本报的调研分析报告显示,当前绝大多数小微企业的资金来源仍为自筹,占比为79.5%,选择银行借贷的企业仅占35.9%。
2.银行发力小微金融。
在参与调查的银行中,几乎所有银行都开始开展小微金融业务。其中,没有涉及小微企业融资业务的为0;10%以下占9.68%;10%到30%之间占29.03%;50%以上占29.03%;30%到50%之间占32.26%。
调研中发现,一些区域性银行和民营银行在小微金融领域,起步更早,发力也更猛。在本报调查采访的区域性商业银行中,几乎都将小微金融作为核心业务来抓,他们大部分有着良好的小微企业客户基础和丰富的小微金融服务经验;而且致力于打造服务小微企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成为小微企业专业服务银行。
不仅地区性银行和民营银行非常重视小微金融业务,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也一改过去高高在上、只看重大公司对公业务的观念,开始深耕小微金融业务。调研中发现,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大型国有银行在全国各地的小微金融业务发展迅速;本报调研的31家银行全部成立了专门针对小微企业的业务部门。
不少银行小微金融业务相关负责人都表示,“小企业蕴涵着大市场,小企业有大作为,小企业有大未来。”在当前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小微金融服务这片“蓝海”,越发引起各个银行的重视。
二、银行自身认识到,小微企业数量大,融资需求大,是银行未来竞争的主要战场,发展小微金融业务是银行战略转型的需要;一些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发展政策,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中发挥了重要引导、促进作用。
1.银行发展小微金融业务,既是当前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银行业务结构转型的需要。
调研中,银行业人士表示,银行发展小微金融业务,既是当前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银行业务结构转型的需要。大多数银行已经认识到,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之间拼的不是价格,而是产品和对客户的粘合度。当前,银行最主要的收益来源是利差收入,但大企业的利差收入正在逐步下降,所以,未来中、小、微企业客户会成为支撑银行利润和效益增长的主要来源,也将成为银行主要的争夺对象。
调查问卷分析报告显示,在问到“银行开设服务小微企业业务的原因”时,有高达87%的银行选择“企业战略发展需要”。此外,55%的银行选择“社会责任”,6%的银行选择 “收益可观”,还有1%的银行选择了“政治服务”。
调研中广发银行小企业金融部提供的一份客户结构分析报告显示,当前,所有银行面对的客户总量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客户群像金字塔一样也分为四个层级:最下层的是微型的个体工商户,包括微型企业的企业主,比如水果店老板、批发市场上做小型批发生意的商户等,这是个很庞大的群体;往上一个层级是一些刚刚成立的企业,非常稚嫩、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有相对雏形的企业组织架构;再向上一层就是小企业继续成长进而迈向中型企业;然后再发展成为大型企业。
这一分析结果在调研过程中得到了普遍印证,不少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大、中型企业处于银行客户群金字塔的最上端,数量较少,且自身融资能力更强,银行间对其的争夺更为激烈;而小微企业数量大,融资需求大,是银行未来竞争的主要战场。
在银行看来,这是未来的大势所趋,大企业有时候还不愿意要银行贷款,因为他们可以直接融资。另外,利率市场化以后,大企业的议价能力增强,利率达不到要求,他们可以到其他地方去融资,这迫使银行必须去做小企业。更为重要的是,在国家大力号召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及各大银行都在争相培育小微企业客户的当下,银行们,特别是对于高端客户处于竞争劣势地位的银行都在不断调整和创新小微金融的服务模式,以争取和培育更多的潜在客户。
新的市场需求下,银行正在不断研究出台新产品,在把控风险的前提下,或通过小企业联保、股权抵押等方式,来解决担保额不足的问题;而一些商业银行开始争抢小微企业客户,尤其是点多、面广、网点多的当地商业银行或农信社提出要“破除抵押物崇拜”、“破除报表崇拜”、“具体企业具体分析”。此次调研分析报告显示,尽管“抵押贷款”仍以96.77%的占比名列小微企业融资方式之首,但紧随其后的信用贷款 (占比83.87%)、票据贴现 (占比87.10%)、其他或创新型产品和服务(占比77.42%)和供应链融资(占比77.42%)等也均是银行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采用的方式之一。
2.政府在缓解融资难中担当重要角色。
调研中发现,在小微企业融资环境较好的地方,政府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各级政府积极为银企之间搭建沟通平台,促进双方信息对称和沟通;另一方面,政府通过金融体制创新,积极与银行合作,为小微提供资金担保和支持,最终达到银企政三方共赢的效果。
一些企业主反映,“这几年地方政府对企业的关注度加大了”,企业经常会获得来自省里、市里及区里的创新基金,“尽管钱不多,但这是来自政府部门对企业的肯定和鼓励。”一些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发展政策,如吉林省政府在2013年年初出台了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40条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强化金融服务,包括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民营企业贷款、积极发展担保公司、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等,并给出了实施细则和划分任务分工,给出测算指标;还有一些地方政府每年为企业提供贴息贷款,减轻企业融资成本;加大银企保对接力度,深入市县开展小规模、专业化的银企保对接活动,让银行和担保机构与企业的负责人能够面对面地交流;还有的地方政府组建了过桥资金,确保资金能够还进去、出得来,保证续贷。
各地政府部门针对促进小微金融方面均有不同政策出台,除了对金融机构直接提出任务要求和规定考核办法之外,搭建银企平台和直接为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或政策担保最受欢迎。而对于搭建这样的互动平台,银行也普遍表示欢迎,一是它们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批量的目标客户,减少人力、财力成本;二是客户经过政府相关部门的初步筛选,交易成功几率较高。
三、为了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银行建议地方政府尽快建立透明、可获得的小微企业信息平台;建议监管层对小微金融业务给予差别化监管政策;同时,企业、政府、银行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1.尽快建立小微企业信息平台。
虽然各大银行加大了对小微金融业务的支持力度,但不少银行业人士认为,当前小微业务风险大,违约概率较高,特别是诚信系统不完备让银行在获取企业信息时付出极大的人力、物力成本。而本报的调研分析报告也显示,高达74.19%的银行认为,小微企业信息不透明,是银行给小微企业贷款的主要障碍。
分析报告还显示,在影响银行支持小微企业贷款的主要因素中,因为企业可用抵押资产少、难以满足贷款条件仅占35.48%;信用问题占45.16%;贷款成本高、利润少、风险大占29.03%;贷款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占32.26%。
调研中银行反映,小微企业融资与大企业融资相比,银行最难控制的就是信息收集。大公司往往信息较为公开透明,有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且信息利于收集;而小微企业的诸多信息则缺少查询和了解渠道,银行去政府部门调取小微企业的数据很难,部门之间各自为政,都以为客户保密为由推诿,如税务机关不告诉纳税情况、用电部门也不告诉用电量,银行想了解企业情况,但是没有更多的途径。
多家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小微企业主提高诚信意识,在贷款时做到实事求是提供企业真实情况;另一方面,更需要政府完善征信体系,实现信息透明化。建议由地方政府牵头小微企业信息平台整合小微企业的各类资讯信息,如征信、海外贸易、税务、诉讼等,并向商业银行开放,提高小微企业信息的透明度和可获得性。这样银行以后在做小微金融业务时,可以借助平台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评判与分析,能有效降低风险,进一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2.建议小微金融实行差别化监管政策。
对于不少银行来说,当前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已经从“要不要做”的阶段发展到了“怎样做”的阶段。因此,监管层应更多以差别化监管政策为激励,引导银行更好地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以规模管控为例。规模管控主要是监管层用来控制每家银行的信贷增速,怕增速过快,但对蓬勃发展的小微金融来说,这个政策过于“一刀切”了,没有单列出小微贷款这一块的“头寸”。
央行给银行额度的手段或方式比较机械,不够灵活,主要衡量标准是今年的新增额度不能超过去年贷款余额的20%。大部分银行认为,这样的分配方法不太科学,每年给的额度银行不够分。因此,对于贷款额度的匹配,央行应视情况区别对待,通盘考虑。
另外,还有银行建议监管层在存贷比考核上对小微企业采用不同政策,毕竟小微企业存款是每个银行的软肋,建议监管层在对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存贷比考核时,保持差别化监管政策,如把小微企业贷款分出去,不列入考核。
与此同时,一些银行建议,监管层应该要为银行核销不良贷款开辟绿色通道。一般情况下,银行处置不良资产,会计年度要满一年才能进行核销,但是手续非常繁琐。为了能让银行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银行认为快速核销不良贷款这个症结必须要打开,如不良贷款核销要给予充分的流程减免;另外,当年核销的,应该给予一些税收上的优惠。
因此,希望监管层对小微金融在上述政策方面能放宽一些,实行差别化监管,帮助解决银行的后顾之忧。
3.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社会应形成合力。
现在一提小微企业“融资难”,所有的矛头全指向了金融机构,银行的压力比较大。银行界人士认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不能总是单纯地要求银行去为企业贷款,政府应该在其他方面为小微企业多提供一些帮助。比如,政府每年可以有针对性地在地方设立一些扶持基金,对一些成长性行业的小微企业,可以设立发展基金;对经营状况良好的外贸型企业,可以设立外贸发展基金进行扶持。
另外,政府还可以为经营状况良好的小微企业提供一些财政贴息贷款,这样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对小微企业减负帮助很大,甚至比减税效果还要好。
所以,要想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仅靠银行自身的努力不够,政府也应发挥更大作用,调动市场各方主体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