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微企业融资:市场总比政府更有办法
2014-09-12
中小微企业融资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可现实中的情况却是多年来并没有实质性改善。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多年来一直要求金融机构加大服务中小微企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不间断地出台政策措施。远的不说,就说近期。自今年5月以来,国务院7次提及并下文要求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现在需要反思,我们到底有没有真正理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病根到底是什么?找不到病灶,不能对症下药,再多的文件措施都是徒劳的,甚至病上加病。有些问题需要“回归常识”,“常识性思考”往往是解决问题的起点。
一、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必然表现
企业融资,不管是大企业,还是中小微企业,本质上就是一个市场问题。不管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是你情我愿,“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缺钱一方需求,愿意借入或接受;有钱一方供给,愿意借出或投入。评估风险,约定价格,到期连本带利欠债还钱,这本来是很简单的事。按照这个简单的逻辑起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是必然的,有它的客观基础,有它的合理性,也有它的必要性。
就企业一端来看,中小微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一有风吹草动就可能陷入困境,倒闭的可能性高;另一方面,中小微企业规划方向、发展定位、产品转换等调整变化快,经营变数大。总体上说,中小微企业数量繁多,很多国家的数量比例都在90%以上甚至到99%;星罗棋布,分布在各行各业,生命周期长短不一,风险来自方方面面。生生死死在所难免,每天都有若干家企业诞生,也有若干家企业关门,这是市场竞争的正常现象。
上面的问题在资金供给一端的眼里就是,中小微企业资本少,抵押物不足,负债能力低;财务体系不完善,真实信用评估困难;风险识别和预期需要耗费更多的成本;交易合约达成之后需要冒更多、更大的风险。
融资就是供求双方对企业的风险定价、风险评估问题。这个交易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银行或投资者存在明显劣势。市场经济是自主决策、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竞争经济,适者生存。不管是银行还是投资者,都是趋利避险的市场主体,也要赚钱生存,怎么能随随便便地给你钱呢?所以有人说,它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每个国家都很头疼。深刻根源即在于由于企业规模小、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易成本过高和风险规避成本过高。
反过来说,如果任何融资需求都能满足,来之不难,就会带来很多麻烦。比如,谁来承担风险?经营不善的如何淘汰出局?产品如何更新换代?产业如何升级进步?特别是刚刚起步的中小微企业,产品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前途未卜,谁敢冒昧地借钱给你?在这个意义上说,“贷款难”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必然表现,是借贷双方辨认风险、规避风险的必要过程、必要成本,是维持市场活力的源泉。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要解决到什么程度,解决到不难的程度吗?
二、 核心问题在于与中小微企业匹配的贷款供给主体严重缺位
市场经济中的中小微企业全世界都是一样的,融资问题也是一样的。但我们正处在经济社会全面转轨过程之中,除了前面说的共性的一般原因之外,还有一些特殊因素加重了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难度。从需求一端看,一些企业产权不清晰、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方式不规范,短期行为比较普遍,甚至投机取巧、弄虚作假。从供给一端看,融资市场“瘸腿”,直接融资渠道不足,企业融资主要靠银行。发达国家正相反,直接融资占70%,银行间接融资占30%。从大的社会环境看,社会信用体系混乱,诚信严重缺失,道德风险更大一些。从产业体系的规模结构看,很多产业没有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微企业配套成龙的严密的产业组织集群。
上述这些问题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都有重要影响。但排序看,最大的问题是供求结构极度失衡:一端是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及其融资需求,另一端是顶天立地的几家大银行垄断贷款资源,与中小微企业匹配的贷款供给主体严重缺位。2013年全国各类企业总数为1527.84万户,99%以上是中小微企业。
另一端,2013年底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合计3949家。其中,5家大型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垄断了61%的总资产,再加上政策性银行(含国家开发银行3家)和城市商业银行(145家)共165家银行占有80%的总资产,其他3784家机构(其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2393家)只占有20%的总资产。
供给和需求两端对照,差距巨大,很不匹配。首先是数量上不匹配,畸多畸少。美国有8000家银行,香港地区“银行多过米铺”,有1000家,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说,我们这么大国家没有3万家银行根本不够。
重要的是产权结构、激励机制和经营目标不匹配。中小微企业绝大部分是私人的,目标单一就是赚钱;目前的商业银行绝大部分是国有或国有控股,首要目标也是赚钱。从机会成本考虑,国有大银行贷款给私人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最后一旦确实还不上,就交不了差,吃不了兜着走;和国有企业打交道,安全可靠,风险小,即使最后真的还不了款,无非是从这个兜到那个兜的问题,都是国有的,好交差。还有,确实有一些私人老板刻意骗贷,公家的钱不花白不花,赖账不还,加重银行收贷风险。一边是操心费劲、担当风险,一边是省时省力、少了后顾之忧,这是明摆着的。国有大银行看不上私人小企业,不愿贷款,是一个简单的博弈问题,谁当行长都一样。
在这样畸形的融资供求结构中,再加上利率管制,银行不能按市场议价收取利息,政府三令五申、耳提面命又不能不办,没有内在激励,这就衍生出各种各样的“潜规则”。店大欺客,银行愿贷就贷,不愿贷勉强贷了,也要雁过拔毛。什么担保收费、咨询收费、克扣额度、变相回扣、转手加价等等,五花八门,层层抬高利率,加大融资成本,挤压企业利润。目前很多贷款年化利率12%已经很普遍,甚至更高,一些企业付出的贷款利率在20%以上。多年来 “三国演义”,一边是政府喊话出招,一边是企业诉苦抱怨,一边是银行敷衍刁难,问题始终解决不了,甚至越来越严重。
三、 解决问题的起点是放开市场,促进中小银行充分成长与中小微企业匹配起来
道理搞清楚了,问题找准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就应该清楚了。在现有供求结构严重畸形的融资市场之下,问题永远解决不了。
“喊破嗓子,不如摆好场子”。政府要做的最紧要的事是培育和小微企业 “门当户对”的金融体系。所谓“培育”,无非是改变准入,降低门槛,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中小银行机构能够充分成长发育,有足够的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相匹配。7月25日,中国银监会批准成立了温州民商银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和天津金城银行等3家民营银行,应该是一个好的开始。全国2800多个县级区划,4万多个村镇、社区,如果平均一个县有1家中小银行,五个村镇社区1家中小银行,就是1万多家。只要放开,市场主体就能成长;只要有一个公正有序、公平竞争的机制和环境,市场就有办法提供出服务。长期管着不放开,民间资本去搞地下钱庄,倒不如成立规范的机构,风险更小,更便于监管。目前中小微企业很大一部分融资是通过民间借贷解决的。
中小微企业贷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担保。或者抵押,或者担保,是贷款必需的“硬”条件。中小微企业没有足够的抵押,担保就成为一个关键因素。现在有很多担保和小额贷款公司,但整体上看规范的担保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如果担保机构自身偿付出现问题怎么办?这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最重要的是,担保体系应该有稳定、足够的资金来源,后面还应该有相应的风险准备金。从国外比较完善的担保经验看,是建立中小企业互助式的担保机构,或政府出面组织担保机构,一方面能够比较方便地获得被担保企业的相关信息,另一方面与银行保持密切联系,三方共同监控、防范财务风险和偿债风险。
四、 美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启示
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要做的事不止上面说的一件,也不止两件三件,而是一个结构系统。从系统结构的观点看,中小微企业获得资金的融资来源有哪些,各占多大比重?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很多问题就知道该怎么办了。以美国为例,美国中小企业数量占全部企业的99%。中小企业获得资金的融资方式,最主要的来源是业主自身的储蓄,占投资的45%左右;创业初期最常采用的融资方式是向亲朋好友借款,占投资总数的13%左右;从商业银行、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约占29%;通过证券融资获得的投资资金数量有限,占4%左右;美国政府通过小企业管理局(SBA)向中小企业提供的直接贷款数量很少,约占1%。
从这里至少可以得出这样几个启示:
第一,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中最大的一块是自有资金,加上向亲朋好友借款,两块加起来是58%,接近六成。居民个人有储蓄有钱,就有了办企业的基础;中小企业自身有资金积累能力,就能维持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多年来我们的国民收入分配中,政府和大垄断企业拿得多,个人拿得少,中小企业负担重,这是制约我们中小企业发展的初始因素。我们的政府最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应该是,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这才是中小微企业能够健康发展的最好路径。
第二,中小企业从商业银行、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约占29%,接近三成,排在第二位。这个问题前面详细讲过了。政府要做的是:放开市场准入,让与中小微企业“门当户对”的中小银行成长起来,填补融资市场供给主体严重不足的缺口。像现在这样,政府硬要“几个垄断的大老虎”与“成群结队的小狸猫”搞“拉郎配”,永远解决不了问题。
第三,直接融资市场不是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的主要渠道。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中小企业通过证券融资获得的资金也仅占4%左右,很有限。当然不是说中小微企业完全不可能进行直接融资。直接融资不管是股权融资还是债券融资,对财务信息的规范性、透明性要求很高,投资者能比较明确地看得出来你这个企业“前途是光明的”,预期未来成长价值乐观。但这对绝大多数中小微企业是不可能的。很多建议说,通过资本市场解决融资难,什么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新三板,什么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投资,什么集合债、集合票据等等,这些只能解决很小部分企业很少的问题。中小微企业融资主要还得靠中小银行。
第四,互联网金融是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新兴通道,但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可用而不足恃。互联网金融对于中小微企业融资来说,最核心的作用是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换的平台。海量的需求信息和海量的供给信息跨越区域限制聚集在这个平台上,对接竞价,极大地缩小了供求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融资交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信用评估问题、抵押或担保问题、风险预期问题等都不是互联网能够解决的,同时互联网本身也会产生新的风险。
最后重申一个观点,市场总比政府更有办法。对于中小微企业融资这个问题来说,我们的问题最深层次上就是“政府管制太多,市场严重不足”,政府总是对市场不放心,限制了微观主体的智慧和活力。其实,市场存在失灵,政府也存在失灵,政府失灵比市场失灵更严重。世界各国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各有各的办法,但前提都是市场机制。近来最受推捧的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BA),它向中小企业提供的直接贷款数量不过区区的1%而已。(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