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文化企业如何长大
2014-11-04
目前全国的文化企业共计180万家左右,其中80%以上都是小微企业。小微文化企业在带动创意人才就业、服务民生、保持创造活力等方面发挥着细微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小微文化企业的生存和生长面临着很多困境,缺钱、缺人才、缺信息、缺经营能力、缺管理经验、缺营销渠道……就如刚刚诞生的婴儿嗷嗷待哺,小微文化企业靠什么长大?政府又能发挥什么作用?
10月28日至29日,在文化部文化产业司于重庆举行的“落实小微文化企业政策及相关工作交流研讨活动”上,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文化产业相关管理部门的代表畅所欲言,介绍了探索出的经验,也提出了心中的思考。
政策着力向小微文化企业倾斜
2014年对于小微文化企业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8月19日,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着力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
为何如此重视小微文化企业的发展?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巡视员施俊玲介绍,据抽样调查测算,目前我国小微文化企业的数量已占到文化企业总数的80%以上,从业人员约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77%,实现增加值约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60%。加上200多万文化类的个体创业者、经营者、工作室,小微文化企业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贡献大大高于这个比例。
施俊玲介绍,近年来文化部已开始着手加强扶持小微文化企业的工作,如文化部先后取消和下放了大批行政审批项目,目前文化部本级仅保留3项文化市场审批事项。尤其刚发布的《意见》明确鼓励小微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政府采购。《意见》明确,在政府采购过程中,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对小微文化企业及小微文化企业份额达到30%的联合体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投标产品和服务,可在价格扣除优惠政策规定范围内按较高标准执行。
此外,针对小微文化企业缺少创意和技术人才的困难,施俊玲透露,目前文化部正在与工业与信息化部合作,计划将小微文化纳入工业与信息化部的“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明年将开始合作培养人才。
工业与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政策规划处处长张海鹰将小微文化企业比喻为“刚刚诞生的婴儿”,他介绍,目前国家正在不断推出鼓励创业创新的政策,如降低工商注册登记门槛,简化办理手续。但张海鹰也指出,一些其他配套改革没有跟上,导致小微企业的运营成本较高,卫生、消防、环保等其他部门也应进行配套改革,继续研究新方法,适应培育市场主体的要求。
张海鹰建议,国家应继续在评估登记制度方面健全机制,为小微文化企业版权质押、无形资产质押、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方面提供便利,让企业的存量变现,流动起来。
将小微文化企业扶上马
小微文化企业普遍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从现实情况来看,小微文化企业从银行信贷渠道和债券市场获得资金基本不可能,而从民间资本市场获得资金利率又比较高,很多小微文化企业还未来得及“长大成人”,就死在了初创期。
重庆文化委员会文化产业处处长陶宏宽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企业资产在百万元以下是处于存活期,很容易死掉,到了百万元到千万元期间,企业在不断寻找适合的经营模式、稳定市场;一般跨过了千万元的门槛,企业的经营模式就会基本清晰、团队能力形成、市场空间开辟出来,发展速度会加快。
“我们注意到这个规律后,在制度设计时会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在小微企业注册登记时尽量便利化,实现申请、受理、审核、公示、发照等全程电子化网上登记管理。” 陶宏宽说,“对于经营场所的登记条件也放宽了,只要不扰民,可以在住宅中经营,不用提交证明材料。”
通过调研,陶宏宽发现很多小微文化企业在初创的一两年由于缺少发展资金夭折了,对此,重庆市在相关政策中专门提出对策,其中最核心的是构建了“1+3+3+3”政策体系,即创业者自己出一点,财政补一点、税收返一点、金融机构贷一点。陶宏宽介绍,小微文化企业在设立登记满两个月后,可申请5万元以内的财政创业补助;新办小微企业,按其缴纳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和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给予两年补贴;小微文化企业可申请15万元以内两年期的创业扶持贷款,贷款利率执行同期基准利率。
此外,陶宏宽表示,重庆市还有一些减轻小微文化企业负担的办法,比如,为小微文化企业提供租金补贴,最高每月2000元;水电费补贴,最高不超过2万元,最多不超过2年;设备购置补助,最高不超过10万元等。
如何再送小微企业走一程
一边是政府部门出台很多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各金融机构也推出了专属特色产品,另一边却是小微文化企业仍然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政府、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出现了尴尬的“鸿沟”。对此,南京文化投资控股集团总会计师边晓红一针见血地指出,小微文化企业表面上缺钱,实际上是缺信用、缺信息。这也导致了很多支持政策、金融手段难以落地和发挥作用。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因为信息不对称、路径不畅通,小微企业对很多政策不了解,政府的政策也很难落地。小微企业需要一个中介平台,这正是南京市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建立的初衷。” 边晓红说。
针对小微文化企业信用体系不健全的难题,边晓红介绍,南京市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正在与北京一家大数据技术公司合作研究文化企业的客观信用计算模型,收集企业各项信息,分析企业偿还贷款的能力、意愿。“文化企业虽然缺少抵质押物,但有劳动用工、用水用电、日常流水等很多信息,其实这些看似零散无用的信息都能转化为信用信息。”边晓红说。
而针对小微文化企业信息不畅的问题,南京市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建立了文化企业资源库,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可以自愿报名入库。通过这一数据库,将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人才、交易等信息记录下来,使之规范化、数字化、公开化,成为银企双方共享共知的信息。目前,南京市已有1300多家文化企业加入该数据库。(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