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邮箱 友情链接

信息动态

COMPANY NEWS

公司动态 金融资讯 政策法规
金融资讯 Financial Dynamic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担保机构应处理好什么?

2017-02-07

       财务因素分析与非财务因素分析的关系


  中小企业通常有两套账:内账(管理账)和外账(税务账),有的企业为了进行融资还会另外再编制一套账,以此应对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中小企业财务报表通常存在的这种不规范、甚至虚假的特性,致使担保机构很难通过财务信息去评估其还款能力。

  众所周知,即使是规范的财务报告,也是一个“真实的谎言”,这种“谎言”与生俱来,是财务制度中所谓的“原罪”。财务报告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和估计基础上,没有这些假设的前提,财务报告就无法存在。例如,固定资产折旧,由加速折旧改为直线折旧,在前期,折旧费用减少,利润增加,能让企业的财务报表扭亏为盈;库存的计价方法,选择先进先出还是后进先出,会导致不同的财务结果,而这些改变又都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预提、待摊、递延、减值准备等等都存在人为的假设和判断。再者,财务报告是反映过去的信息,过去好不能保证未来也好。

  因此,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仅供参考,担保机构应该更加重视对非财务因素的分析。非财务因素分析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地调查,注重收集非财务信息。要充分利用当地信息源,包括企业内部员工、企业上下游客户、政府部门以及本地金融机构,尽可能全面地了解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民间借贷情况等。要注重对实际控制人个人信用的评价,包括实际控制人的素质、品德、风险偏好,从业经历、行业管理经验、财富积累及口碑,关注其是否有不良嗜好以及朋友圈构成等。

  二是要创新信用调查方式,多渠道采集信息。一方面通过企业经营数据、交易记录、履约能力、业内信誉、客户口碑,以及纳税、银行结算、水电缴费、工资发放等评价指标,广泛了解企业的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央行征信系统、人民法院被执行人信息查询系统、判决书查询系统,以及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渠道,进行深度的关联调查,重点关注企业有无民间高利贷、非法集资,有无欠薪、拖欠货款工程款、拖欠水电费等负面消息。要注重多信息的交叉印证和逻辑判断,在保前、保中、保后不断整合内外部数据信息,进行动态风险评估,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及变化趋势。


        利润与现金流的关系


  对于企业来讲,利润就像是血液,现金流就像是空气。如果失去造血功能,企业将无法生存;如果没有空气,企业很快就会窒息。可见二者同等重要,不可或缺。

  (一)盈利能力。我国中小企业的盈利主要依靠薄利多销,在这种经营观念和模式之下,追求利润的程度不足,致使企业能够做大却很难做强。尤其在经济下行时期,市场需求减少,“多销”被终结,企业很快陷入亏损状态甚至濒临倒闭。此时才发现占据广阔的市场份额并非当初想象的那么重要,利润才是关键。没有利润,再多的资产、再大的规模都无济于事。因此,担保机构要特别关注借款人的盈利能力,将把控企业的盈利能力作为控制风险的首要条件。同时,担保机构要想与客户长期合作,一定要谨慎对待销售或者经营规模较大但长期亏损或潜在亏损的客户。担保机构业务运行中也不乏这样的案例,在保多年的客户突然还不上贷款了,究其原因,多为企业盈利能力差,亏损严重。

  (二)利润质量。一般而言,没有现金净流量的利润,其质量是不可靠的。担保机构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不仅要审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更应该关注现金流量表。同时,企业财务欺诈时有发生,但数据作假主要集中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作假的难度较大,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利润表要比现金流量表“好看”一些。再者,根据资产负债表计算出来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偿债能力指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应收账款有可能发生坏账损失,存货转化成现金也有很大不确定性,待摊费用更不能用来偿还债务。

  利润作为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利润是收入减去成本费用后的差额,而收入与费用的确认与计量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广泛地运用收入实现原则、费用配比原则、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原则,其中不可避免地要运用主观判断;收入与费用是按归属来确认的,无论是否实际收到或付出了现金,以此计算出来的利润常常是一个企业的盈利水平,与其真实的财务状况往往不相符。例如,有的企业采取赊销模式,账面利润很大,而现金流很差,现金入不敷出,这类企业如果不能对应收账款进行有效管理,大量坏账的发生或者账期过长将会拖垮企业。也有个别企业虽然亏损,却现金充足,短期周转自如。所以,仅以利润来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有失偏颇。而现金流量表以“收付实现制”为编制基础,以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净流量反映借款人的偿债能力更真实可靠。

  担保机构可将现金流量表的有关指标与损益表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评价企业利润的质量。

  1.盈利现金比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利润的质量。盈利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净利润,如果这一比率小于1,说明企业本期净利润中存在尚未实现的现金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企业盈利也可能发生流动性风险。该指标是以收付实现制计算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以权责发生制计算的净利润之比,如果企业有虚假利润,可以通过该指标识别。

  2.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主营业务收入比较,可以大致反映企业销售回收现金的情况以及企业销售的质量。

  3.将企业的现金净流量与盈利能力结合分析,确认企业的盈利是真金白银的现金流入,还是“纸上富贵”。一般来说,如果企业的现金流量为正,则借款人具有较强的偿债能力,因为偿还贷款需要的是现金而不是利润(利润不一定是现金)。经济低迷期,现金流比报表利润更重要。

  (三)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债务人的第一还款来源,也是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的资金源泉。如果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大于当期债务本息,则表明借款人具有稳定可靠的还款来源,可以用主营业务收入来偿还到期债务本息。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包括收回投资、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收到的现金,子公司或业务部门出售,往往不能迅速变现。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包括增资扩股、借款所收到的现金,靠临时借款来偿还贷款很可能关键时刻落空。而连续几年经营性现金流为负的企业有风险苗头,担保机构要当心。


        第一还款来源与第二还款来源的关系


  企业的经营现金流是第一还款来源,是风险控制的首要条件。当担保机构判断能否为企业提供担保,以及设定担保额度时,必须首先考虑第一还款来源,即贷款到期用什么来偿还。接下来要分析借款用途是否合理,是否有真实的交易背景。贷款如果被挪用,被用于炒股、买房、放高利贷、搞长期投资等,产生风险的概率将大大增加。担保额度要根据企业销售规模与经营周转速度来核定,必须有可预见的经营性现金流覆盖,而依靠业务收入来偿还到期贷款,才是具有稳定可靠的还款来源。

  在主要依靠第一还款来源的基础上,也不可忽视第二还款来源的保障功能,特别要注重第二还款来源的有效性、流动性。为此,担保机构应重点关注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提高保证人的准入门槛,认真分析担保人的代偿能力,避免担保链条过长。一般的互保联保、关联企业担保、担保机构自有客户之间担保不能作为主要的风控措施。事实也证明,这些措施在清收时基本无用。基于同行业、同区域、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互保联保,虽然企业之间知根知底、信息对称,但是容易造成过度授信,且行业高度同质性也增加了担保链的脆弱性。在经济下行时期,企业普遍遭遇经营困难,互保企业之间成为“难兄难弟”,这样不仅无法分散风险,还会形成连锁效应。比如,互保圈中的企业为避免还款后还要为其他企业代偿,刻意选择不还款,最后形成有还款能力的企业也不还款,甚至联合起来与担保机构博弈。再者,互保圈内即使有讲信用的好企业,往往也会被差的企业拖垮。因为债权人首先会找互保圈内最有实力的企业承担全部责任,这就导致优质企业在担保链中往往率先倒下,最后使担保圈内企业整体陷入困境。因此,担保机构应深入调查借款人与担保人之间的关联关系,切断担保机构内部客户的互保链,对过度担保的客户择机退出,防止担保链条过长。

  (二)在经济下行周期,担保虽易,清收不易。担保机构一方面要创新风控技术,关注企业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与存货,注重还款来源的自偿性与操作的封闭性,加强对资金流与物流的控制;另一方面要增加资产抵(质)押,增加“物的担保”,以对冲客户的道德风险,否则,发生代偿,清收无抓手。实践证明,房产、土地抵押登记,银行股权、上市公司股权质押,或者实力较强、非关联的第三方法人信用连带责任保证,在风险项目处置过程中能发挥重要作用。


        业务发展与控制风险的关系


  经济下行周期,发展是硬道理,畏惧风险停滞不前是最大的风险,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有业务才能谈得上控制风险,有发展才能推动客户结构调整、产品结构优化,所以要把业务发展与控制风险有机结合起来,在业务发展中控制风险,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发展业务,稳中求进。

  经济持续下行时期,信用风险加大,担保机构的首要任务是存量控风险、增量调结构,保收入、促清收。对在保的存量客户,要淘汰一批小微、边缘客户,对没有潜力的、有风险隐患的存量客户,要抓紧压缩或主动退出。对优质的在保客户要扩大担保额度、增加粘性。对新增客户要提高准入门槛,要走出去主动营销优质客户、大客户;要千方百计增加现金流入,下功夫优选一批重点客户,依靠重点客户保收入,这是担保机构生存的需要。对于重点客户,担保机构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最大限度地挖掘重点客户的潜力,使其成为收入大户。还要密切关注重点客户及其所处行业的变化,了解重点客户的优势和劣势,不断分析市场竞争态势,及时调整,不能让重点客户成为风险大户。


        担保机构的资本金、人才和机制的关系


  担保机构开展业务与促进自身发展,离不开三个基本要素:资本金、人才和机制。如果把担保机构形象地比喻为一个直角三角形,资本金是三角形的底边,机制是三角形的高,人才则是三角形的斜边。要增强担保机构的实力,把担保机构做大做强,正如要扩大三角形的面积,而三角形的面积取决于三角形的底和高,即担保机构的发展直接受资本金和机制的影响与制约。

  资本金是企业的根基、基石,是用来对冲不确定性风险的,是担保机构的经济基础。担保机构具有金融属性,金融行业的典型特征就是资本消耗,资本金的多寡直接影响担保机构运营能否实现规模效应。如果资本金不足,就无法有效形成规模效应。没有一定的规模,担保机构的团队建设、风险覆盖、盈利水平、产品研发、内控管理、信息系统、机制建立等一系列问题都无法有效开展与解决。因此,担保机构要想获得长足发展,首先要夯实资本金基础。

  人才是生产力,担保机构的业务发展以及任何具体工作,都需要由员工来执行解决,人才是担保机构发展壮大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有人才、有精英、有团队,就会有投资者看好担保机构而来增资,就可以建立良好的机制。担保机构的人才可以划分为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两大类,员工的多少要与资本金规模相适应,也可以有适当的人才培养与储备。而人才的发掘与管理,离不开公司的内部考核与激励约束。

  机制是担保机构的上层建筑。有了雄厚的资本金和一流的人才队伍,我们还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机制,来支撑公司的高度。正如三角形仅有相当长的底边和斜边,没有高度是撑不起来的,增大面积无从谈起。没有好的机制,吸引不到人才,也留不住人才。担保机构要靠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培训留人。担保机构需要建立的各项机制中,重点是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薪酬管理,员工的薪酬水平可参考公司经营业绩、员工岗位、个人业绩和市场竞争性薪酬水平等指标。员工个人收入与其业绩、岗位以及承担的风险直接挂钩,让员工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收入预期,一旦确定则不能频繁调整,频繁修改规则往往会使员工无所适从。(作者 张石群)